……
啪!
啪!
啪!
三声净鞭响,文武百官相继登临朝殿。
“臣等参见陛下。”
“免礼。”
“谢陛下。”
近侍太监上前一步,朗声宣号道:“皇上有旨,有本早奏,无本退朝。”
“皇上,臣有本要奏。”
“准奏。”
李东阳拱手说道:“自大明开海以来,邻外海国皆与我大明帝国建立了商贸关系。”
“每日货物贸易可达数万次。”
“庞大的贸易数额,极大增加了兵士们的压力,微臣恳请陛下增添一部分的人手,用以缓解港口存在的压力。”
朱厚照闻言,面露深思道:“港口通商,可比国门,事关重大。”
“爱卿此言确有其道理,朕准了!”
话说这般,朱厚照正色说道:“传朕旨意,自今日起,着手增调千人在各个港口内严格把控出入口货物。”
“吾皇圣明。”
朱厚照微微颔首,威严说道:“兵部尚书。”
“臣在。”
谢迁从朝班中走出,拱手说道。
“爱卿身为兵部尚书,想必对九边重镇的事情,更加的清楚吧!”
“不如爱卿便在朝殿上说说这九边重镇的情况。”
谢迁面色严肃的说道:“回禀陛下,九边重镇分别为辽东镇、蓟州镇、宣府镇、大同镇、太原镇(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)、延绥镇(也称榆林镇)、宁夏镇、固原镇(也称陕西镇)、甘肃镇。”
“共为九边重镇!”
“自大明建国以后,这九边重镇也就存在,当年太祖皇帝设下九边重镇,屯兵百万,以防旧朝、异族的袭扰。”
“自明之始,北方战事久争不断,而这九边重镇则是边防最前线,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!”
“可以说,没有了九边重镇,京城及中原便失去了一层保护的屏障。”
“因屯兵之多,又以防患战乱为重,每年派发的银两多达百万银两。”
“长此以往,在九边重镇中的将领们渐渐以田养兵自给自足,减少大明朝廷的开支。”
“……”
待得谢迁话音落下,朱厚照微微颔首道:“工部尚书。”
吕调阳走出朝班,恭敬说道:“臣在。”
“关于九边重镇的器械部署情况如何?”
“回陛下,目前九边重镇内的兵械大多采用百年前的器备,多为红衣大炮、旧式火铳。”
“虽说我大明已研制出最新的武器,可在不久之后,便相继对暹罗、倭国用兵,这些新式武器和火药全部都供给在外战事上。”
“目前在九边重镇中,尚且还未调集器备前往。”
话毕,吕调阳躬身退回到朝班中。
朱厚照目光扫视着文武大臣,朗声说道:“九边重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相信诸位爱卿比朕更加清楚。”
“太祖皇帝在位时,设下九边重镇,其本意是为了防止异族、后金等为祸大明!”
“十大将军常年驻守劳苦功高,当予以重赏,不知诸位爱卿觉得如何?”
天子话音落下,朝中的文武百官面色不禁一愣,显然有些没明白皇帝的打算。
九边重镇,十大将军,手握兵权,已是位高权重。
前些日子的凌尚岩就是最好的例子。
若皇帝此时再加封十大将军的话,朝中文武百官的地位又将如何?
一时间,朝中文武大臣不得不为自身地位开始做打算。
“皇上,十大将军劳苦功高自然是要赏,但不知皇上打算如何赏赐他们呢?”
内阁首辅刘健并未直面回应天子的话,反而是旁敲侧击,打算弄清楚皇帝心中的打算。
朱厚照微微一笑道:“十大将军劳苦了大半辈子,朕若是不封赏的话,岂不是要让天下人寒心?”
“朕决意安排十大将军休养生息,多给后生们一些机会,让他们选择在京城中驻防或是为他们亲自选择一处适合静养的地方。”
天子话音落下,朝中文武百官脸色骤变。
内阁首辅刘健瞬间明悟皇帝心中的打算。
虽然他知道皇帝想要借机将十大将军的兵权夺回来,可九边重镇事关重大。
若全部换将的话,怕是要军心不稳。
哪怕大明边境战事已定,可若有外敌来犯的话,赴任将领恐怕难以像是十大将军这般从容应对。
“皇上,九边重镇牵扯重大,还请皇上三思啊!”
李东阳亦一同走出朝班道:“是啊!皇上,九边重镇不同于其他关隘。”
“若出现什么差池,臣等担心京城不保,民心动荡。”
在诸位大臣纷纷献言献策之际,朱厚照开口说道:“诸位爱卿心中的担忧朕自然知晓。”
“这件事朕也不会立即执行下去,若有更好的办法,朕自然会考虑!”
“今日朝事就到这里吧!”
“退朝。”
朱厚照简单说了一声后,直接起身从金銮宝殿中离去。
刘健、李东阳目光相视一眼,眉头深深紧皱在一起。
皇帝突然在朝殿中说出这样的打算,他们可不相信皇帝会空穴来风。
当即,在天子下朝之后,刘健等人并未着急离开,而是前往养心殿求见天子。*